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六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灯片,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带一盒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二、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三、逐句解释,理解美
1、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释词
4、析句
第一、二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分别表现了整棵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把三月春风比作什么?
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境诵读,抒发美。
1、教师诵读,配上音乐。
2、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五、小结学法
六、布置作业:
⑴抄古诗试背
⑵选择学校中一种植物试作诗一首
简评:
课堂教学中,能运用灯片图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多感官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结束时的作业布置非常好,能使学生的这一思想感情付诸于笔端,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 ……此处隐藏7199个字……>生:我觉得还表达了自己对印度舞蹈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印度文化的热爱。师:你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生摇头)
师:还没有,请坐,再思考一下。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请大家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将我们的一颗颗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师: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是作者赞叹的是她们的热情、她们的友谊值得我们学习。
师:哦,你说作者主要赞叹的是她们的热情和友谊。老师觉得作者先赞叹是她们的舞蹈技艺的高超,然后是她们的热情以及她们带来的印度人民的友谊。
师:我们在这节课的一开始就说了,这篇文章写自于上世纪的50年代,当时中印两国人民的关系非常密切。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赞美她们舞蹈的高超,更主要是赞美印度人民带来的深情厚谊。那因此,在冰心先生看来,卡拉玛姐妹不仅仅是舞蹈的化身,是美的化身,她们还是什么?
生:是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
师:此刻,我们再回头看看课文,这舞蹈不仅仅是具有飞动的美,它还是惊人的舞蹈艺术,那么同学们,从这舞蹈中,你感受到的最深的是什么呢?老师提示大家看课文的“导读部分”的文字。
生:我感受到了生命与心灵的跃动与狂欢。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师:其实,关于这惊人的艺术,不仅国外有,中国也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涵盖在不同国度的不同的文化历史中,就在我们的四川,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种举世闻名的艺术形式,同学们说是什么呀?
生:变脸。
师:对,就是我们的川剧艺术—变脸。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通过大屏幕欣赏一段绝妙的变脸艺术。(放视频变脸)。
师:好看吗?
生:好看。
师:这可不是白看的哦,接着看大屏幕。
(PPT显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借鉴《观舞记》的写法,写一篇观后感,表达出你最真实、最深刻的感受。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我们的在一起的交流学习,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热爱。通过冰心先生的文字,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之美,我们,没有见过她们的舞蹈,但是此刻我们却深深的感受到这舞蹈的美,这些都源于冰心先生高超的语言文字艺术,最后,老师也想化用文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堂,那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把一颗颗的充满赞叹感激的心,化成一朵朵的红花,穿成花串,献给他们,献给在坐的同学,献给台下的所有的评委和老师们,献给卡拉玛姐妹,献给冰心先生,感谢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感谢冰心先生高超的语言文字,感谢这世上美好的一切。
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6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