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七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习目标】
1、会读“餐、丢”等13个生字,会写“问、间”等6个字。
2、联系生活,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不同心情。
3、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真诚地去帮助他。
4、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生字卡片。
一、谈话引入
在你的身边,有许多小伙伴,你们常在一起学习玩耍。有位叫玛莎的小朋友,她也有几个小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小伙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识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
3、检查自学生字:
⑴ 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重点读准“餐”“糟”“粗”等平舌音;“概”念 gài,不念 kǎi)
⑵ 同桌互相抽读生字。
⑶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⑷ 分组练习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播放朗读录音,听完后说一说:
⑴ 玛莎有几个小伙伴?他们都是谁?(勾画出维加、安娜、安东的名字)
⑵ 玛莎在春游那天遇到了什么麻烦?(引入课文)
三、朗读课文,明白小伙伴之间应当怎样互相帮助
1、玛莎装面包和矿泉水的背包丢了,她的心情会怎么样?读玛莎的话,体会她难过的心情。
2、玛莎的三个小伙伴都来关心她。学生自己读一读第2~8自然段,然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⑴ 你觉得维加、安娜、安东三个人谁做得最好?为什么?
⑵ 安东这样做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⑶ 如果你是玛莎,你希望得到他们三个人中谁的帮助?为什么?
3、随着学生发表的意见,相机指导朗读和理解:
读其他小伙伴说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安东的做法时应该怎么读?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人物,边读边配上动作。
四、分组活动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演一演。通过想象,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演。如:安东把自己的面包分了一大半给玛莎,玛莎会对安东说些什么?表演时加进自己想象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它们有关的课文,第30课《我是什么》。
读课题(板书)。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感知内容。
1.这神奇宝贝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快打开课本144页读一读吧。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1)把新词、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顺。
(2)圈出文中新词语,生字,不会的生字可以找书上的树叶来帮忙或者标记出来。
2、读词语。神奇宝贝给我们带来好多词语朋友,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请看大屏幕。(领读,指名读)
稼,读四声,但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相机指出)
3、带音节学生字:
师:现在我们把书上的树叶请出来,帮我们读准每个字。(领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字中,那几个字读平舌音?(躁,灾),那些字是前鼻音?(淹),那些字是后鼻音?(碰)
4、去音节读生字。这回你们还能读吗?(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趣味识字。(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伺机引导)
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都能记住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识字规律)
换偏旁:躁----操,澡(伸手能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
熟字加或换偏旁雪-----雹
三点水旁的字大多和水或液体有关如:浮、灌溉、淹(出示课件)
谜语:房中着了火(灾)四只小狗张口吃骨头(器)
6、巩固识字: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来玩走迷宫游戏,把它们记得更熟。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从总体了解课文,再合作探究用各种方法识字,记字,用适当的游戏增强识字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品读课文第1段。
1、同学们,你们刚读了课文,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说:水)
2、老师出示水娃娃图: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水娃娃都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自然段,用笔划出来。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云
3、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A、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它要谁的帮忙,才能变呢?)
B、“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师生问答,一个小水珠能变成云吗?它变成汽或云我们能看见吗?多么神奇呀,再读),引导学生用一什么就什么说话。
C、“云姑娘”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你知道吗?
生:白衣服,黑衣服,红衣服
师:那它分别是什么时候用到这些衣服的呢?欣赏图片
(晴天时,她穿白衣,下雨的时候,她穿黑,早晨和傍晚,她披红袍,是谁给云披红衣服的呢?对,是阳光让云披上了红袍。)
师:有了这不同的衣服,云可美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漂亮的云吧!
同学们,你喜欢云的衣服吗?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美?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相信我们会写得更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冲”字的两点水,点和提写时位置要直上直下,写在横中线两边,右边“中”的竖要直而长。
“晒”字的书写:日字旁要写的窄一些,右边第五笔是竖弯,没钩。
“池”字,注意:“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的提要低。池字右边的“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 ……此处隐藏5034个字……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