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0xx年6月29号上午,我有幸参加了由区教研所余老师组织的全区数学教师读书拓展历练交流活动。上台交流的教师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然而,她们的汇报同样精彩。在他们的交流中,或介绍教学经验,或交流教育故事。13位教师的宝贵经验和做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十二小杨老师的介绍。
其实,十二小是我所在片区的兄弟学校之一,只是苦于各种原因,未能亲自走进他们的常规课堂中一睹他们的风采。可以说,十二小学数学教师们的知名度,在我们学校看来真是如雷贯耳。在我们看来,他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善于思考,非常有想法的。就从杨老师的这次汇报来看,他给我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过程我不想再多做说明。只想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在我看来,本节课很接近“四导教学”的教学理念,从课前、课中到课后,真是环环相扣,条理清晰。而且,教师尽量做到将课堂的“还给”学生。可以说,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易的。多少年积淀下来的习惯,说要在短时期内改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杨老师谦虚地说是“尽量退”。可以看出,本节课杨老师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里面的。从课前备课开始,就能看到杨老师的独立思考。从习题的设计来看更是层层深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课中就更是难能可贵。教师不仅让学生简单地会做,还鼓励学生在做的同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虽然,在最开始的尝试中,一定有杨老师预设之外的情况出现,但是,杨老师都能一一化解,化险为夷。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生成而不是死背教案,我想这样的一堂课,学生不仅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好于死记计算方法的学生更要扎实一些。教学中,杨老师所教的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然而,在杨老师的适时地退和正面引导下,还是化解了一名后进生的尴尬,同时也激励了这名后进生以后还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更要积极思考问题。这不禁是我想起来赏识教育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杨老师做到了,那么虽然年轻的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去尝试,不去运用四导教学的模式了。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名教师的魅力就在于她把学生定位于什么样的位置,他对学生的关注到底有多少。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他所要思考得不仅仅是教学反思,而且要大胆尝试有可能对教学有帮助的方式方法,要努力学会创新,更要用于打破既定的模式。踩着别人走过的路,始终是在仿效,而不是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勇于创新,思考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教研所张老师和余老师的带领下,克拉玛依的数学教育事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它讲述了一位传奇女子的一生。令许多人惊讶的是,正是这位传奇女子,用她的一生塑造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相信这位女子大家多半晓得,她叫海伦·凯勒。海伦·凯勒于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南部拉巴马州一个叫做塔斯甘比亚的小城镇里。正当海伦一家人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时,一场大病夺走了她的视觉和听力,在她的脑海、心里永远停留在19个月,她开始变得任性,不顾及她的亲人。这时,安妮·沙莉文来了,她成为了海伦的老师,是她改变了海伦,让她变得懂事了,她学会了拼写。最终,海伦考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世界名著。虽然她一直处在在无声无息的世界里,但是她却谱写了一首辉煌的人生之歌。
对于失明,大多数人觉得是世界上的痛苦。可是,海伦却并不在意,在整个黑暗又寂静的世界里,她靠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拿破化并列成为19世纪的世界名人。
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学习她追求梦想的信念。“兴我中华,强我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中国已翻去了百年屈辱的历史。我们的国力日益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我们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上天入海……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东方。但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缩小这个差距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
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
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 ……此处隐藏18958个字……的教师”靠拢。这样我们就可以越来越好,成为自己心中的教师。许多年以后,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
读了《做的教师》这本书,我的耳边时时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读这本书会让我们寻找到做教师的幸福感,会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说:教师,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是成功的班主任,任何一个著名的班主任,都经历由失败到成功,由普通到卓越的过程。
——读《班主任工作招招鲜》
读《班主任工作招招鲜》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就刷新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惯性思维。这一章作者列举出了班级日常管理工作28招,每一招都紧贴我们的实际,每一招都值得我们去品读,去回味,在对比中找差距,在正确面前不断反思自己。
书中第16页谈到《学生上课不带书,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班级管理中都常常遇到,在我的课堂上也经常会有学生忘记带书本或带作业的现象。比如,我要讲试卷了,总是有个别孩子说试卷丢在家里或忘在寝室等,这种情况下,我通常的做法就是批评他们粗心大意。虽然也常常告诫他们——卷子就是打仗用的枪,枪在人在,现在人在,枪却不在了,这像话吗?但是,我发现不管怎么强调,还是会有孩子忘记带这个忘记带那个。
在这个话题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他没有一味地责备学生,而是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充分分析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忘记带的各种原因,并建议我们自己准备几本备用教材,以备急需。这个注意倒是提醒了我,比如我们每次发的试卷都有剩余,我为什么不多带几张到教室,如果有学生丢失或遗忘,我就可以拿出来给他们用,为什么非要责备他们呢?理解,原谅,同情和帮助,是我们班主任要做的事情,这十分简单,可是就我们只重视了责备和提醒,却往往忘记了帮助。给孩子多想个补救措施吧,不比责备他们更有效吗?
我们的班上总是会有学生不写作业,但作业学校是要不定期检查的,怎么办?唯有罚了!很多老师都会采用罚写多遍的方式来强制学生完成,这在一定时候是有效的,可是罚抄多遍的方式却是作者最不提倡的,一来处罚次数过多学生无法保证质量,二来对学生的思维也毫无益处。
我也深有同感,其实处罚是最无奈也最无助的管理方法。我很佩服作者的做法,他说罚作业的最高限额是两遍,我们的目的不是罚学生,而是让学生纠正不做作业的坏习惯,而纠正这个坏习惯,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比如协调各科老师的作业量,如果作业量超过了一个半小时,学生可以找班主任申请“罢工“。这些听起来会让我们决定不可思议,但是我却从中读出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读出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和智慧。我们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替学生着想,然后才会有学生替老师着想。
对于学生自习课说话的问题我也一直苦恼,通常我们采用班长坐在讲桌上管理着全班学生,看谁表现不好,批评他或者记名字等老师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震慑作用,但长期效果却没有。从书中58页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
首先老师让大家讨论解决方案,然后很自然地抛出自己的观点:用笔谈的方式。他们把这个方案叫做纸上谈兵,对于纸条的处理也是一个智慧的点子,把纸条保留下来作为老师的写作素材或同学间的聊天记录。多么好的解决方案!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不会严厉禁止他们,用智慧来解决,我们的班上也同样能做到讨论静而无声。
这本书虽然我只读了三分之一,但是,我却从中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本班级管理的智慧书,更是一本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指南大全。在班级管理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带着美好上路,用反思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我们的心灵;我们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是我们在教育之路上责任和担当。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靠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