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

时间:2024-12-17 20:12:48
公开课《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

公开课《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

导语:《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公开课《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